论赏识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2019/4/25 23:56:19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科研信息

【摘要】课外儿童声乐的教学和学习,需要老师、家长、学生三方面的密切配合。本文基于作者的教学经验,探讨了课外儿童声乐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根据课外儿童声乐教学的特点进行赏识教育,以激发儿童学习声乐的激情进而促使其潜能觉醒。

【关键词】儿童声乐教学  赏识教育

 一、课外儿童声乐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儿童声乐(又指“童声”)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少年儿童在生理和心里上和成年人有很大区别,所以在儿童声乐教学中运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我认为在儿童声乐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常规的童声基本训练(包括发声方法、音准、节奏、音乐常识等等)之外,更应该注重怎样把这些知识让学生接受的更轻松、学习起来更愉快、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并找到他们自己的闪光点。然后通过这个闪光点找到自己的自信,这样就能为孩子健康愉快的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根据我们郑州市青少年宫的具体教学学情况,我们声乐学生的年龄段大致为4-12岁这个时期正处于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学生节奏感、美感自然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进行这些素质的开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个时期的儿童由于生理和心理上还没有成熟特别是声带还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出现多余动作力量,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很差,带有明显的随意性,有意控制能力差;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对许多事物表现好奇,活泼好动,但这种对事物的好奇与兴趣维持时间短,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同时,相比声乐而言,声乐学习过程相对时间跨度长、练声容易走弯路特别是受家长、老师的情绪以及学生自己练声状态的好坏对学生影响很大,这就需要儿童在心里上完全放松并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下释放出甜美的声音、感受到音乐美的熏陶、以及在表演或参赛中发挥应有的水平。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初学声乐之际,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即使是进入童年期少年期的儿童,虽然随着年龄增大,注意力以及对声乐知识的理解能力随之增加,但同时由于其所学声乐曲目的难度、发声练习的强度增大;以及在学校的学业的加重;特别是由于在练声、唱歌、比赛中受到打击很可能使自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最终放弃对声乐艺术的学习。

赏识是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工作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表扬。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是一个高层次的需要,包括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赏识教育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激励,它不仅让孩子感受到被他人尊重(尤其是家长或成人的尊重),更是帮助儿童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激发潜能的基础。在儿童声乐教育中应用赏识教育就是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挖掘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多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在“我能行”的心态中学习声乐艺术,进而爱上声乐艺术使其的潜能觉醒。

二、善用赏识教育,激发儿童学习声乐艺术的潜能。

(一)运用赏识教育,让儿童在关注中学习

赏识教育,首先应该是关注教育。每个孩子,都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尤其是她所亲近的或尊重的父母、教师等。课外声乐艺术的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学校相对专业的训练,那里的的学员都是在经过入学考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的层次比较整齐。参加青少年宫课外学习声乐学习的学生,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教师尤其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儿童,赏识每一位学生。

这种关注和赏识,可以是赏识语言。教师在学生完成练声要求、歌唱要求、或有所进步时,及时进行评价鼓励。鼓励可以是直接的,例如“你真棒”;也可以是一些非常普通的语言,如在点名或者与学生说话时,省去孩子的姓或者直呼孩子的小名并且伴随着亲切的一瞥;学生来上课时,一声“你来了”;“啊,今天的辫子真不错,谁帮你梳的?”,“今天你真精神像个小超人”这些都会让学员们感到被关注,从而心花怒放或暗自得意。

除了语言,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非常简单的动作或表情来实现同样的效果。如教师优美地竖起大拇指,轻摸一下学生的头部,抱起小朋友转一圈甚至只是亲切的笑容、满意的眼神等,这些行为就如同送上一份厚爱,而实现无声胜有声的绝妙效果。

教师和蔼可亲、激励向上的语言和行为,能使怯懦变得勇敢、恐慌变得坚定、自卑变得自信,有助于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这对刚刚学习声乐艺术的新学员来讲尤其有效,他们往往会因为老师的关注喜欢上老师,随后将这种对老师的喜欢迁移到对老师所上的声乐专业的喜欢。

(二)运用赏识教育,让儿童在希望中学习

很多人听过类似这样的故事:两条鱼在鱼缸中被一块透明玻璃隔开,开始时,两条鱼儿都想游向对方,但是它们一再的撞到玻璃上;久而久之,它们不再试图游向对方,哪怕玻璃被抽掉以后。在心理学上,这叫“习得的无望”。习得的无望可以使人产生三个问题:无望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变结果;无望的人不再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习得的无望甚至能产生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在声乐艺术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同样的情况,对于一些相对较难的抽象概念、发声方法、歌曲曲目,有些学生开始可能无法顺利掌握从而失去信心,就可能出现一练某个母音练习、唱某句较难的段落就想回避的情况,甚至在课堂中出现老师逼着学生学、唱的情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充满希望的空间;积极努力地创造优良环境,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发挥。

这个时期的自我评价带有很大的受暗示性,成人的评价对其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你一定能行”、 “你做得太好了”、“ 你唱的比歌唱家们唱的还要好听”之类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法宝,这些看似平凡的语言,却能激发学生无穷的动力;对于完成练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边让其在同学、教师的帮助下慢慢进行,一边予以这样的鼓励,相信,下一次他就能够不用老师提示就能唱得非常好了。

同时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给孩子以希望,例如对学生练声的完、曲目的演唱完成,教师带头给以掌声,这会引发家长和其他学生的响应,不仅使得被鼓励的孩子充满信心,而且也会促进家长孩子之间的友好和融洽氛围的形成;让孩子上台表演,是让他感到希望的一个好方法,尤其是相对较差的学生,绝对不要吝啬给予他自我展示的机会,应该在其有所进步时及时让其充分表现;给予孩子们一些他们所喜欢的实物也是体现赏识的方式,如发放小红旗、漂亮的粘纸、可爱的小礼品给遵守纪律、练习认真刻苦、思维活跃的学生或者有进步的学生。

(三)运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在期望中学习

期望,不同于希望,它是对孩子未来发展的一种信念。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以各种言行、表情等方式向学生传达,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并结合自己的信念以及与教师的关系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从而对自己形成一种期望,并推动他沿着教师的期望发展,并可能最终实现教师的期望。教师的期望,往往通过日常的态度、表情、行为方式等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传递给学生,这种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为了调动学生内部动力系统,实现期望效应的良性运转,教师应该相信每位学生的潜力,营造期望,让孩子在期望的目光中成长。但它的前提是,教师应该发自内心的信任孩子,欣赏孩子,而不是虚情假意的口头表扬或机械的随意的举举大拇指。真正的相信孩子能行,如对学生回答问题和练习时用“继续”“还有呢”等词语加以点拨,教师仅仅作“画龙点睛”的点化和指导,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同学生一起制定练习、训练方案,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玩乐等都能极大鼓舞士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因人而异,选择正确的时机实施赏识教育

(一)合理划分教学层次,因人而异实施赏识教育

分层次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赏识教育同样需要分层次因人而异。由于课外儿童声乐教学所接触的学生的年龄、乐感、嗓音条件、生理机能、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心理素质以及他们的性格、爱好、个性特点等不同,不同的受体对教学内容的反映,也是不相同的,因此,要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对学生有所了解,并采用相应的赏识教育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能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赏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对每个学生尤其是相对较差的学生都给予极大的关注和较高的期望。这就要求教师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授课计划和教学方法,让不同的孩子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让全体学生都能尝试成功;在课堂上不断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加以赏识,充分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成就动机;赏识教育要讲究策略,教师要多研究赏识的艺术,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赏识。

(二)选择正确的时机实施赏识教育

进行赏识教育,要选准时机,准确到位的加以赏识。适时的赏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孩子学习的“催化剂”,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目标并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孩子表现优秀之时,我们自然应该予以赏识。有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意志坚强,不怕苦、不怕累,能顺利完成规定的任务,演唱优美动听;有些孩子多思善问、善于独立解决问题;有些孩子好奇心较强,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有些孩子表现出其它某些特长;或者孩子平时表现平平或相对较差而略有进步时,我们应该不吝啬微笑,让孩子从内心发出微笑。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进步,教师应注意对他们的良好行为及时进行强化,要让孩子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哪怕是及其细微的成功。

孩子有困难时,我们同样应该赏识,化解其心中的冰山,重新燃起希望。有些孩子比较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缺少学习兴趣,甚至会厌烦、胆怯,畏难;有些孩子音乐感知能力和音准感相对较差,信心不足;有些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受到嘲笑和不公正对待;孩子刚进入教师注意力尚未集中到学习中来,或者孩子经过三十分钟的学习感到倦怠之时,更加需要老师的赏识。

(三)赏识教育,走出赏识的误区

当然,赏识教育不能走极端。

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孩子的身心需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教师对孩子要有真诚的赏识,不能虚情假意,机械地模仿鼓励的手势或者使用煽情的话语,都不能建立师生间的信任与情感。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孩子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还会让他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

赏识需要把握尺度。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懦弱、攻击或破罐破摔。反之,过度赏识,泛泛的夸赞与得来太过容易的表扬,可能导致孩子情感麻痹;或者导致孩子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

赏识教育中,也不排斥批评、惩戒。既要充分发掘儿童的“闪光点”,也要根据实际适时适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使他们学会明辨是非,分清荣辱。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历来是一对孪生兄弟,任何一方缺失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只有相辅相成、恰当运用,才会让孩子从赏识中增强信心,从批评中学会反省,从而不断进取。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天球著《让你的歌声更美妙》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 1999年                        2、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夏春兰.找准定位,推行赏识.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14-115.

4.许东辉.“赏识教育”:激活中小学生潜力的法宝.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38-41.

                           李 福